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8/4/28 0:00:00点击:1291 字体:A A A

长政发[2017]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工信部规〔2016〕333号)和《山西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晋政发〔2016〕63号),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培育新常态下“长治制造”振兴升级新动力,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创新驱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和社会共建的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和服务方式,健全政策、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优化融合环境,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整体提高,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聚集、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应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和创新体系,带动工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工业发展新动能。
分类施策,协调发展。把握新技术在不同环节、行业、领域的扩散规律和应用模式,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快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类推进体系。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产需对接和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政府组织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示范带动,推广普及。结合区域实际,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效应明显的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
各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取得较大突破,发展水平指数明显提升,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化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倍增器,规模以上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5,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0,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
——新型生产模式在重点行业广泛普及。生产方式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8%,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工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趋向扁平开放。
——基于互联网的生产与服务业态成为新常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生产协同、产业链协同和生产、质量管控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新常态;工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生产装备水平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数控化、智能化生产装备的改造和更新得到快速提升,占比达到50%;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新型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智能生产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
——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发展,软件服务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工业软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重点是以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支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生产、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减少污染排放,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由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延伸,推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加快工业新型化转型升级步伐。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是加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力度,深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现代企业管理、产品营销和客户管理全过程的融合,实现系统间的综合集成和无缝连接。依托龙头企业、园区和市场,加快推进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产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构建以“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结合两化融合对标行动,研发“企业对标软件”,谋划建设面向行业的对标平台,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加快信息技术向生产性服务业渗透融合,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与传统服务的集成发展、互动发展,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依托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铁路、公路、货运场站等交通枢纽和仓储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信息项目咨询、工程监理、安全测评、网络数据中心、系统运维外包和服务外包等行业的发展,为深度融合提供支撑;推进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档次,加强与金融、交通、商贸、旅游、餐饮、家政、文化娱乐等领域网上在线互通服务能力,促进传统融资、营销和服务方式的转变,不断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四)分层有序引导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鼓励企业现有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推广使用自动化成套设备或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实现关键工序设备自动控制和运转,优化工艺流程,不断提升智能化装备技术水平。
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提高生产设备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智能分析和决策反馈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
支持企业打造智能互联企业。鼓励企业综合运用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平行生产管控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企业。支持生产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通过互联网面向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输出标准统一的智能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互联企业。
(五)大力培育融合发展新型模式
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引进知名信息化服务企业落户我市,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技术支撑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云平台等,面向煤焦、冶金、化工、医药、电子等重点行业,着力在智能工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开发一批工业应用系统和应用软件,培育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生产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开展设计工具、生产装备、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智能芯片及工业控制系统等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一批行业智能生产整体解决方案。
网络协同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感知、智能联网、智能处理、质量追溯、远程诊断、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基于移动互联网,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和系统集成,促进设计与生产、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服务型制造。鼓励重型机械、煤炭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健康装备等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促进产品的智能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设备运行实时监控、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远程主动运维服务,提高生产安全与生产效率,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产品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支持智能终端、工控系统等制造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运营服务平台,延伸企业价值链。
个性化营销。支持工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合作,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探索“粉丝经济”、个性化推送、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移动O2O等多样化营销模式;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开展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实现互联网定制;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企业,通过第三方行业垂直平台和产业链合作模式进行采购和销售,提升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化解过剩产能;发挥互联网无缝衔接用户和市场的优势,建设线下品牌集成体验店,广泛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的体验式营销。
工业云服务。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私有云、行业云或区域公共云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以云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新模式和新业态。开展中小企业工业云服务应用试点,引导和带动更多企业应用工业云服务。以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等为重点,开展“互联网+工业”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探索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模式。提升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供应链精准服务、生态设计、产品质量可靠性监测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工程
加大试点示范与普及推广力度。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与推广,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情况,优选一批“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和“互联网+工业”试点项目;按照有关规定认定推广一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和“互联网+工业”示范项目。不断总结经验,扩大规模,到“十三五”末,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分别达到50家和20家;互联网+工业试点、示范项目分别达到30个和15个,以试点示范带动全市两化深度融合整体水平的提高。
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结合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新趋势,不断完善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贯彻落实和引导评估工作,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专家会诊和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围绕两化融合现状识别、效益分析、问题诊断、趋势预测等,引导企业不断加大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对标工作力度,形成区域、行业、企业等两化融合数据地图。“十三五”期间要组织10-15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验收,使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主导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程
不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和制造技术的融合步伐,加快推动主导行业两化深度融合进程,促进工业生产和制造模式的创新。煤化工行业要建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支持平台,实现对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监测和生产安全保障系统的信息集成;钢铁行业要以智能化生产为主题,推进控制系统、监控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等系统的应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之间数据无缝连接;电力行业要建立完善电厂生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监控系统、调度系统、配电系统等自动化管理系统,推进电力设施设备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装备制造业要重点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源优化、智能制造、工艺流程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机器人、传感器、智能控制和嵌入式软件等技术应用,不断提高装备制造和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建材行业重点推动窑炉自动检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开发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
(三)骨干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工程
推进骨干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运行和综合集成。普及推广信息智能工具,推进仿真实验、平台集成、协同研发等研发模式的应用,构建协同创新的研发体系;推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运行,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和柔性化;加快重大、关键生产设备的数控化和网络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系统间的协同和综合集成,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
推进面向产业链协同的集成应用。指导企业科学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在骨干企业开展CIO试点,推行信息主管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普及工程
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信息化供应商和服务商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为中小企业集中提供政策信息、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等各类资讯服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电子商务服务;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建设,提供工业设计、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市场购买、产业链协同等方式,连线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业或企业云平台,实现资源计划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办公系统(OA)、财务管理系统(FMS)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化;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生产装备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普及推广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一体化,提升管理和决策水平;支持和指导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和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
提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水平。完善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以政府支持和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全市优选1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搜索营销服务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效益好的网络推广服务,逐步构建和完善能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和提供技术指导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水平。
(五)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工程
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装备、食品、轻工、医药等行业协会作用,依托产业龙头企业、ICT企业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和信息服务,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煤炭、焦炭、钢铁、建材等大宗商品为依托,支持建设涵盖保税、仓储、集运、商贸、金融服务在内的现代物流枢纽和大型物流园区;积极推进射频识别、卫星定位、地理信息、新一代数字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物流业务,实现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带动物流业升级发展;加快大型工业企业与电子口岸平台对接,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集成应用。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重点推进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交易支付系统、安全认证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成功汽车、潞安太阳能、澳瑞特健身器、高科LED、中德型材等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对零部件生产实施在线监测,优化物流系统,缩短供应链反应时间,促进企业间的业务协同。
(六)深度融合发展保障工程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宽带长治”建设,促进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和全省先进水平。积极实施全市Wi-Fi覆盖,加大城市Wi-Fi热点覆盖密度,推进重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免费覆盖;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数字电视网络、4G和5G网络建设发展,完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等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设计,加大工业园区带宽配置,持续推进提速降费,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优质的网络基础保障。
加快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步伐,高新区、城区、郊区要依托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以建设光电、软件、北斗、电商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双创基地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培育发展本地企业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我市在显示屏、传感器、光电、北斗导航设备等网络终端的研发生产能力,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协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服务支撑。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电子认证、风险评估和日常维护管理等网络安全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做好工业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及工业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要制定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落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信息采集汇总和分析通报机制,适时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漏洞,消除安全风险,为工业信息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工程
推动建立两化融合产业联盟。鼓励和支持优秀软件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构建两化融合服务产业联盟,搭建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对接服务平台。通过产业联盟,逐渐建立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各类标准和规范,为煤炭、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提供更完善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
培育搭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按照“市场导向、多方参与”的原则搭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各行业所需的信息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方案服务、产品采购、技术研发、系统运维、成果转化、质量检测等各种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能力。
培育发展两化融合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依托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发展我市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机构,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评估认定、专业培训和高端咨询等服务。大力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咨询水平,积极融入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各级政府要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建立多部门联动推进机制,确定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之中。各级经信部门要加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实施意见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工作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共发布与跟踪评价。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加快推进相关成果的产业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部门职责,各负其责,合力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两化融合支撑评价激励机制
支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两化深度融合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积极配合开展全国、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组织并实施我市区域、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建立评估系统,引导和帮助各县、市、区提升“两化融合”服务能力、综合绩效和可持续竞争力。对纳入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的企业和互联网+工业示范项目,将优先评先树优,并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先支持,促其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三)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发挥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工业企业“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依法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引导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支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创新创意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强化金融保障,改善投融资环境,完善我市金融云服务功能,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对落户我市建成并通过信息安全评测和上线运行的云平台、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认定为国家和省市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企业、互联网+工业示范项目,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给予事后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立足市场采购云计算、大数据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对积极开展市场信息化应用的,在规定期限内每年给予一定的购买服务补助。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的两化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继续开展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试点,并将试点规模扩大到60家。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优秀领军人物评选活动,邀请专家团队成立专家评选委员会,在企业CIO和信息化部门主管中定期评选优秀领军人才,并给予表彰,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激发企业和个人开展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切实抓好政策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接力度,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搭建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合作促进平台,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配套政策,强化沟通协调,统筹政策和资金等资源,形成合力,狠抓落实。

× 联系方式
公司:
长治市唯美诺双创科技园
0355-2033678
 QQ:
515467485
邮箱:
515467485@qq.com
地址: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南环东街148号、178号
网址:
http://www.vmeinuo.com
新媒体运营(王浩东)
15503551086
二维码
意见反馈 515467485